《证据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照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 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根据这个条文的规定,对证据的审核认定应采实质性审查。
但该条文仅就对出席审理而言, 于缺席审理时是否适用,在实践中的理解不尽相同。对于这种缺席审理时证据的审核认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对证据进行形式上的审查就可以 了,也就是说只要原告提供的证据材料形式真实合法,与案件有关联,就可直接全部认定原告提交的证据并以该证据为基础作出判决另一种观点认为对证据的审核 认定要采取实质审查的方式,即不仅要对证据材料进行形式上的审查,还要对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强弱进行判断,综合各种诉讼材料加以考虑进而作出判决。
我们认为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缺席审理的证据审核认定应当采取实质审查的方式更为稳妥一些。其理由主要有:1.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原告缺席时法院仅裁定原 告的起诉按撤诉处理,原告只是承受了程序上的不利益,此后仍然可以再向法院提起诉讼。而当被告缺席时法院却可以作出缺席判决,承受的很可能是实体上的不利 益。
同样缺席,原告可以启动第一审程序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被告只能启动第二审程序来达到自己的诉讼目的。显然两者的审级利益是不同的,被告的审级利益明显 小于原告。这种不平等不应当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被进一步放大。显然,证据审核认定采取形式审查的做法扩大了当事人之间的不平等,使得被告一审程序的诉讼利 益遭受损害,缺席的被告想在一审中达到自己的诉讼目的变得不可能。